引用資料來源:國立中興大學 文學院電子報  文│陳盈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三年級)

原文網址:http://www.deer.nchu.edu.tw/nchu-epaper/?p=332

     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服務-學習方案,中興大學目前也正努力實踐中,在興大它的前身便是勞作教育。或許有許多人對於服務-學習還未完全認識,它是一種透過服務活動來活用專業知識,將所學回饋社會,並由服務過程中學習、反思、進而成長的課程,更是促進人格養成、全人教育的方法,為學習的概念提供新視野。

 

既是服務,也是學習!

      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的「大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希冀藉由「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知能之餘,能夠發展全人關懷、培養服務精神、應用並增進所學知識等。全國大專院校目前也正全力推廣,中部已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的大專院校除了興大,還有靜宜大學和暨南大學。

     服務-學習是什麼?它的功用又在哪裡?這是服務-學習課程初創立時許多人的疑問。「服務-學習」的概念是「服務」與「學習」的結合;簡言之,就是「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服務-學習是一種重視學習因素的服務,必須透過計畫性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化的反思過程,以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發展。由於服務-學習強調「學習」與「服務」並重,所以它與傳統的課程實習、志願服務、社區服務等活動並不完全相同。

     服務-學習有四項特點:符合社區所需的服務活動、結合課程進行思惟進而討論和寫作、使用新技能知識並應用課堂所學、發展關懷社區與他人的情懷。將服務經驗融合學校的課程中,提供學生時間去思考、討論或記錄他們的實際觀察和經歷。依此提供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真實生活的機會,也使學生的知能超越學校藩籬而延伸,同時更培養關心他人的人格特質和成長,邁向全人教育的目標。

 

屬於興大的服務-學習課程

     大推動服務-學習課程除了基於以上目標,以及國際和國內教育政策新趨勢的影響之外,還有實際面向的考量。校方有鑒於國內企業界人力資源新觀點,以及透視國內學生發展上的需求,欲培養其關鍵能力。以目前人力資源觀點而言,在專業知識和實作技能之上,「態度」為關鍵能力,將為工作加分不少,甚至是以倍數成長。態度包含有積極、自主管理、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尊重協調、創新等特質。

 

     興大於97學年開始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為勞作教育的轉型前奏,目前屆滿一年,此年度運作方式是由社團開課,課外活動指導組負責指導和督促。開設課程需與社團成立宗旨相符,以服務學習方式進行,大一新生可由勞作教育和服務學習二擇一修課。

     98學年預計由課指組和勞輔室一起開課,分為「社團服務學習」和「勞作教育服務學習」兩課程群組,學生由兩群組中擇一上課即可。未來更鼓勵各系所、通識中心開設課程,期盼課堂知能與服務學習緊密結合,發揮更大效能。

       服務-學習課程大致由授課、服務、反思、慶賀四步驟進行。在服務之前基礎能力、知能訓練為基本授課。其次,還需教導服務的相關概念,以建立正確觀念。持續宣導和輔導也是活動持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服務過程中,督導活動狀況,以利掌控學生情況並適時調整。另外,透過反思可以讓學生擁有自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最後的慶賀活動,藉由成果展進行分享、總檢討並改進,最重要的還有感謝許多人的付出及經驗傳承。
 

從這裡,看見更多 

     參與服務-學習的人,不論是行政單位、計畫執行人、社團、學生,在這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

 
    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學士班游騰至曾任基服社服務-學習課程助理,他所帶領隊伍是前往信義國小擔任課業輔導員並陪伴小朋友,在這過程中,他多了許多嶄新的體會。他表示,基服社與校方合作服務-學習課程之前,這個服務活動已在社團產生,主要的服務內容並無太大差異,但在執行上做了調整。
 
    大一新生的加入,讓社團少了一些人力支出,不過也因此多了行政及事前教育訓練、多方聯繫等工作,還有責任加重。
 
    課前教育部分,因大部分大一新生對於服務還未產生完整概念,需加強服務的精神和方法等。一方面由於學童狀況各異,在有家庭問題或特殊狀況的學童面前,有些禁忌話題需殷殷叮嚀。在活動過程中,游騰至也會從旁觀察,依實際情況適時讚美、教導或修正。
 
 
    游騰至回憶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某次活動當天突然下起大雨,他原本以為大家都會自動取消活動,沒想到到達目的地後卻意外地發現大家都集合齊了,很令人感動。
 

    談及給予學校的一些意見,游騰至表示,依其自身的經驗,服務-教育確實還有待改進之處。他認為因學校的服務-學習剛起步,政策還有些不明確的地方,規劃不夠細緻,導致某些事情或認知曖昧不明。他也發現,對於少數新生而言,服務-學習是逃避勞作教育的場域;社團與大一新生之間的溝通、分享機會太少,以致新生需花很多時間進入情況。他希望服務-學習課程能夠更完善和明確,大家得以理解其真諦,願意主動投入。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班徐銘鴻曾參與保育社服務-學習課程,談及他參與此課程的動機,他表示其實很單純,因為系上學長的邀約,並聽過同學的經驗分享,加上本身是保育社社員,因此便選擇加入保育社的服務-學習課程。
 

    保育社服務-教育課程是以訓練興大校園導覽員為目標,主要課程分為兩種:室內課程與戶外研習。室內課程的部分是針對校內的植物、昆蟲、動物、鳥類及生態做基本認識及概念講解。另外針對環境議題開設相關課程,使學員更了解生態保育之重要性。戶外研習的部分則是希望藉由野外實際觀察體驗,增加學員對生態環境的了解與重視,野外觀察亦能培養學員主動閱讀相關書籍的興趣,增加校內解說時的深度及廣度。

     徐銘鴻表示,除了上述的基本課程之外,在導覽之前他也會盡可能地事先準備。因導覽與當天校園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若有多餘的時間,他會先走一趟即將導覽的地方,以利導覽活動順利進行。平時也會自我充實,走在校園裡,他會留意校園的動植物、鳥類等,若遇到不懂的地方,則立即搜尋資料或詢問學長姊。

     徐銘鴻目前服務的對象有大學生及民眾,大致說明中興湖週遭的動植物、歷史,還有一些跟中興湖有關的小故事,最主要的內容是植物的認識。

     參與服務-學習過後,徐銘鴻有個最大的收穫,就是自我挑戰成功。他表示,在這之前他並不是一個能夠主動和陌生人說話的人,更遑論傳授生態知識,但大家聆聽講解時的神情,讓他的信心一點一滴地建立,現在他已經較能夠在群眾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並且愛上服務學習。

     談及服務-學習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徐銘鴻說,曾有民眾帶著他的孩子和一位外國朋友來聆聽導覽,但因為他的英文能力不夠,所以整個導覽過程便讓小男孩充當翻譯,頓時讓他深刻體會英文能力的重要性,透過服務-學習的機會,認知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成為未來進步的方向。

 

由愛出發

     當代的文化討論或生活中,常常聽見「自我中心」這個名詞,或者身邊就存在這類型的人。應運而生的,還有「公主病」等詞彙,這些都訴說著同一件事:當代的人,過分重視自我。

     教育是可以改變社會的一股力量,而服務學習為教育和學習拓展的不同視角,培養利他的價值。當我們所考慮的不再以利己為前提時,會發現自己擁有更多。或許,我們可以期許,服務學習會為我們做一些改變。 

     興大的服務學習剛起步,不可諱言還有不足之處,而當它更具組織化、細部化、拓展深度和廣度,相信學生會從這裡看見不同的視野!



參考資料:
 
感謝國立中興大學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行政辦事員林宛宜提供服務-學習課程相關資料。
國立中興大學服務學習部落格:http://slnchu.pixnet.net/blog(瀏覽日期:2009年7月20日)

 

 
附註:
從做中學──「服務-學習」課程開啟的新視野
採訪時間
2009年7月16日
2009年7月17日~18日
採訪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
透過e-mail方式訪問
受訪人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學士班游騰至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班徐銘鴻
採訪/報導人
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碩士班陳盈妃
照片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自由車社、自然生態保育社、慈濟青年社、基層文化服務社、康樂服務社
 
製表:陳盈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N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